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前额鳞2对。背甲前后缘呈强烈锯齿状;椎盾及肋盾中央凹陷;颈盾大,三角形;臀盾2枚。
形态描述 依据海南、云南2号标本描述。背甲长212—238毫米,宽151—175毫米,高85—89毫米。头适中,头宽39.5毫米。前额鳞2对;额鳞颇大;头后及颈部被以镶嵌排列的小鳞。吻较尖出,超出下颚,并向内侧下切;上颚缘平直,无细锯齿。背
甲高隆,但椎盾及肋盾中央凹陷;前后缘呈强烈锯齿状,并向上翻翘;颈盾大,三角形;椎盾5枚,第一枚几呈正方形,第二至第四枚宽大于长;肋盾较宽,与相邻椎盾等宽或略宽;臀盾2枚,下包至体缘再往上翻翘。腹甲大,前后缘均有明显的凹缺;腹盾缝>肱盾缝>股盾缝>肛盾缝>喉盾缝>胸盾缝;腋盾甚小,胯盾大。四肢粗壮呈柱状,覆有多列强角质大鳞,指5爪,趾4爪。尾短,末端有角质尖突,尾基两侧有一对角质强棘,雄性尤为强大。
头骨具一骨质颧弓,方轭骨与眶后骨、鳞骨相接;顶骨后缘达上枕骨前部;翼骨蝶形;上颚无凹缺和锯齿;咀嚼面后部有弱嵴;下颚冠骨突弱。颈板1枚,甚大;椎板8枚,四边形、六边形或八边形参差排列;肋板8对,宽窄错落排列,肋骨头端纤细;臀板分上下二半;缘板11对;椎板与肋板在青壮年前中空不愈合。腹甲与背甲以骨缝相连,甲桥发达;腋柱和胯柱细弱。肱胸盾缝与内腹板后端相切。
生活时,背甲黄褐色,椎盾及肋盾边缘黑褐色,常有暗色辐射斑;腹甲黄褐色,缀有暗褐色斑块或辐射线。头、四肢、尾黑褐色。
形态描述 依据海南、云南2号标本描述。背甲长212—238毫米,宽151—175毫米,高85—89毫米。头适中,头宽39.5毫米。前额鳞2对;额鳞颇大;头后及颈部被以镶嵌排列的小鳞。吻较尖出,超出下颚,并向内侧下切;上颚缘平直,无细锯齿。背
甲高隆,但椎盾及肋盾中央凹陷;前后缘呈强烈锯齿状,并向上翻翘;颈盾大,三角形;椎盾5枚,第一枚几呈正方形,第二至第四枚宽大于长;肋盾较宽,与相邻椎盾等宽或略宽;臀盾2枚,下包至体缘再往上翻翘。腹甲大,前后缘均有明显的凹缺;腹盾缝>肱盾缝>股盾缝>肛盾缝>喉盾缝>胸盾缝;腋盾甚小,胯盾大。四肢粗壮呈柱状,覆有多列强角质大鳞,指5爪,趾4爪。尾短,末端有角质尖突,尾基两侧有一对角质强棘,雄性尤为强大。
头骨具一骨质颧弓,方轭骨与眶后骨、鳞骨相接;顶骨后缘达上枕骨前部;翼骨蝶形;上颚无凹缺和锯齿;咀嚼面后部有弱嵴;下颚冠骨突弱。颈板1枚,甚大;椎板8枚,四边形、六边形或八边形参差排列;肋板8对,宽窄错落排列,肋骨头端纤细;臀板分上下二半;缘板11对;椎板与肋板在青壮年前中空不愈合。腹甲与背甲以骨缝相连,甲桥发达;腋柱和胯柱细弱。肱胸盾缝与内腹板后端相切。
生活时,背甲黄褐色,椎盾及肋盾边缘黑褐色,常有暗色辐射斑;腹甲黄褐色,缀有暗褐色斑块或辐射线。头、四肢、尾黑褐色。
大小
背甲长212—238毫米,宽151—175毫米,高85—89毫米。头适中,头宽39.5毫米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生活于热带、亚热带高山地区。人工饲养条件下,喂食蔬菜、瓜果等。
生境信息
生活习性 生活于热带、亚热带高山地区。人工饲养条件下,喂食蔬菜、瓜果等。
国外分布
缅甸,泰国,越南及马来西亚
国内分布
海南、云南、湖南、广西
经济意义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